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农工民主党新安医学文化传承调研参访

专题活动

农工民主党新安医学文化传承调研参访

论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

张  林

  “新安医学”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个独具影响的流派,因其文化底蕴深厚、流派色彩鲜明、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而著称,对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安是“徽州府”(辖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婺源六县。的古称。因境内有新安江、新安山而得名。据不完全统计,自宋代至新中国建立前,“徽州府”医家有900多人,医籍有800多种。医家之众,医籍之多,在以地区命名的中医学派中,堪称第一。[1]

  1.对方剂学理论研究的贡献

  1.1方剂学治法理论

  方剂学理论中核心的治法理论体系中最常用的“八法”,即为新安医家程钟龄所创立。程国彭(1662年-1735年),字钟龄,原字山岭,号桓阳子,又号天都普明子,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徽州府歙县人。程氏少时多病而留心研究医药,习之既久,造诣日深,“四方求治者日益繁,四方从游者日益众”。在其重要著述《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对“八法”作了详细论述和分析,明确指出:“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吐、温、清、补、消八法尽之。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体现了中医“以法统方”的思想,为后世方剂治法的研究与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法之外,尚有十剂理论,而明代新安医家徐春圃的《医学未然金鉴》在前人按治法“十剂”分类的基础上加调、和、解、利、寒、温、暑、火、平、夺、安、缓、淡、清十四剂,成为二十四剂,是对十剂分类法的补充与发展。徐春圃(1520年-1596年,又说为1513年-1596年之后),字汝元(汝源),号东皋,又号思敏、思鹤,明正德至万历年间南直隶省徽州府祁门县人。徐氏师从于祁门本邑名医汪宦,精通内、妇、儿科,治病多奇中。在明嘉靖年间悬壶于故里及江浙一带,后迁寓顺天(北京)行医,日日求医者接踵于门。徐氏所著《古今医统大全》100卷,其中包括方剂、本草等共165门是一部大型综合医学全书,为我国现今存世“十大医学全书”之一。

  1.2方剂学分类理论

  方剂的分类是方剂学数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对于分类方法,历代医家见仁见智,先后创立了多种分类方法。而《方剂学》教材中最常采用的综合分类法则是新安医家汪昂首创。汪昂(1615-1694年),字讱庵,初名恒,明代万历四十三年至清代康熙三十三年间南直隶省(清改为江南省)徽州府休宁县人。氏在其所著《医方集解》中,收录正方300余首(附方700余首)。汪氏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救急等22类。他创制编撰体例,创新分类体系,匠心独运,别开生面,尤其是以功效为主注药释方的著述方式,为后世所尊奉效法,开创了近现代方剂学编写体例之先河。

  汪氏编著的《汤头歌诀》有方歌200首,正附方共300多方,每方都有简要的解释,通俗易懂,易读易记,流传甚广,深受初学者欢迎,各版教材附列的方歌基本都来源于此。

  1.3方剂学方论研究

  方论研究虽初始于金代成无己,但方剂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方论性著作却要首推明代新安医家吴崑,吴崑(1552年-1620年),字山甫,号鹤皋,又号参黄子。明嘉靖、万历年间南直隶省徽州府歙县人。吴氏广搜博采,再由博返约,集历代医家之精华,精选了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常用方剂780余首,著《医方考》一书,为方论研究的第一部专著。该书按病证分为72门,每门前先述其病因病机,再汇集同类方于后,对每一方剂的命名、组成、功效、方义、适应证、用药、加减应用、变通得失、禁忌等,进行详加考释与辨析,故名《医方考》。吴氏运用方论分析方剂,促进方剂理论体系的形成,对后世中医方剂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6世纪东传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

  新安著名医家吴谦(约1690年-1760年?),字六吉,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徽州府歙县人。与江西喻昌,江苏张璐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乾隆年初官至太医院右院判(正六品)。乾隆皇帝颇器重之,称其“品学兼优,非同凡医”,屡受赏赐。乾隆四年(1739年)年敕命吴谦为总修官,领衔编撰医书,纂修天下秘籍及传世良方,作为清廷太医院教学读本。乾隆七年(1742年)全书告成,乾隆赐名《医宗金鉴》。其中《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亦为重要的方论性著作。

  1.4方剂学教育启蒙

  新安地区向来重视弟子开蒙教育,医家借鉴古体诗词的韵律特点,采用五言、七言格律形式将方剂中的信息凝练成一首简明扼要的歌诀,朗朗上口,便于背诵。其中最为有名的歌诀当属《汤头歌诀》一书,该书由新安医家汪昂撰写。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者学习。《汤头歌诀》一书作为中医方剂启蒙书之一,流传甚广。

  汪昂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医药学家和编辑出版家,他普及推广医药知识,功在启蒙继承,重在临床实用,是中医学“医学启蒙派”的代表人物[3],其出书为民所用、济世救人的主导思想和主张贯穿始终,为中医学术的继承、普及与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

  2.对常用方剂的贡献

  《方剂学》教材中源于新安医家的方剂有20多首,占全书方剂近十分之一,这些方剂是新安医家学术思想的体现。

  如治咳名方止嗽散为程钟龄所创制,该方倍受世人推崇,后世列为治嗽第一名方。程氏自述“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全方药仅7味,量极轻微,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随证加减,可用于多种咳嗽。他认为“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其处方用药精简、平和、轻巧、灵验,喜用一病一方,灵活加减,具有方约而效、量少而专的特点,看似平淡,实则出其不意。程氏还创制了一些很有影响的方剂,如润燥化痰的贝母瓜蒌散、化痰熄风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分利湿浊的萆薢分清饮、治疗瘰疬的消瘰丸、治疗噎膈的启膈散,其用药多寡得宜,量小而专,至今仍为临床医家普遍运用。

  养阴清肺汤一方出自于新安喉科专著《重楼玉钥》,作者郑梅涧(1727--1787),名宏纲,字纪元,号梅涧。清雍正、乾隆年间徽州府歙县人。郑氏医学服务乡里,至郑梅涧已历七代。秉持行善造福乡里、忠贞清白的家风,郑梅涧继承家传衣钵,精专喉科。郑氏首创白喉忌表说,认为“此症发于肺肾,凡本质不足者,或遇燥气流行,或多食辛热之物,感触而发……经治之法,不外肺肾,总要养阴清肺,兼辛凉而散为主。”并大胆创用养阴清肺汤,矫正时医每以此当实证,非辛温发散,即苦寒降泻的错误,为治疗白喉开创了新的途径。

  新安医家还擅长针对不同的病机特点,调整加减历代名方,扩展其使用范围,如罗美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组成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脾虚痰阻气滞之证。徐春圃加黄芩、黄连于四物汤上,名为芩连四物汤,功能养血清热,治疗妇女血热而月经先期、经来量多、色紫黑者。吴崑则用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治疗阴虚有热,后世命名为知柏地黄丸,可见新安医家师古而不泥,继承与创新相结合。[2]

  由此可见,新安医家对于方剂学的发展,不论是方剂理论研究还是具体方剂创制,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张其成.新安医学的文化背景.中国中医药报.2008.6

[2] 章健等.方剂学教学中突出新安医学特色的方法.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4):91-93

[3] 王键等.十大新安医家.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39-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