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农工民主党新安医学文化传承调研参访

专题活动

农工民主党新安医学文化传承调研参访

从新安医学传承模式引发对北中医农工党支部组织建设的思考

闫兴丽

  2017年的清明小长假,北京中医药大学农工党支部在校统战部的大力支持下,一行14人组成了考察小组,前往安徽歙县针对徽州文化及新安医学传承进行调研考察。

  考察小组来到歙县深渡镇定潭村新安国医博物馆参观,与国医大师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张一贴第十四代传人)座谈。在座谈会上,聆听了新安医学研究中心的张贵才主任对新安医学传承发展的全面介绍,以及国医大师李济仁从名医和名著两个方面对新安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地位进行了补充;农工党支部主委、国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也是张一贴第十五代传人之一,从徽州文化、程朱理学以及张一贴家族家风家规的传承角度,讲解了新安地域文化对老字号品牌传承发展的影响,与会人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会后,一行人参观了张家的家祠、宗祠以及宣传栏里的乡贤文化,考察调研,现场教学结合,让此行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大家被徽州文化震撼了,感染了,都成了铁杆“徽粉”。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皖南徽州,古称新安郡,辖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及婺源(今属江西)六县,一府六邑称之为新安,发源于该地域的新安医学亦因之而得名。据专家考证,自宋迄清,见于文献记载的新安医家有900多人,医学论著达800余部之多,影响之大为世所罕见,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结合资料查询及调研,下面我谈谈对新安医学文化传承的认识以及对农工党支部建设的影响。

  •   一、程朱理学,文化灵魂

  在中国思想史上起重大影响的程朱理学,集中华儒学之大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它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官方哲学和社会意识形态,也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宋代理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二人及朱熹的祖籍都在徽州,二程朱熹和徽州人的强烈双向乡土认同,使程朱理学在徽州的传播和贯彻更加深入人心。在徽州,无论家庭、家族、乡村文化宣传中,都渗透着程朱理学的教化,从定潭村张氏宗祠——世德堂的对联育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光门第应懂读书积善来可以看到,尊祖重教,深入人心。宗祠祖宗牌位两侧,一侧悬挂着族规,村赋;另一侧悬挂着家族中历代主要是明清以来的名人画像及介绍,给后人树立了榜样。在村边宣传白墙上,还有定潭,人间天堂的定潭村歌,该歌曲曾被评为全国十佳村歌,乡贤文化的精神教化无处不在。“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仁义礼智信正是家族兴旺,代代相传的精神内核。

  二、仁心仁术,家族传承

  在“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思想主导下,以儒从医的儒生很多,新安一地,从医者,或承其家学,或受师门之秘传,或同业切磋,蔚然成风。新安医家大多都把治病救人看作是行善做好事,所以许多医家一般都不把医业作为赚钱发财的职业,而是本着儒家行仁济世的理念,让百姓广泛掌握对付病魔的方法,成了他们的一个共同努力方向,因此许多新安医家不仅自己努力掌握疾病诊治技术,而且非常重视医学的普及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从北宋以来,世医家传三代以上至十五代乃至三十代的共有52家,如北宋歙县名医张扩首传于弟张挥,再传侄孙张杲,张杲所著《医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著作。其后人明代嘉靖年间定居于深渡镇定潭村张守仁因医术高超、常一剂而愈,世称“张一帖”,历明清至今,共计450余年,被誉新安第一名医世家。

  “张一贴”的第十三代传人张根桂因子早殃,唯存一女儿张舜华,便打破传男不传女之习俗,张舜华受尽了考验,百炼成钢,15岁就开始支撑“张一帖”的家业,成为“张一帖”的第十四代女掌门,使得“张一帖”后继有人。舜华之夫李济仁乃深渡县小川人,自小习研中医,融合张家传世之技后,更是如虎添翼。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志趣相投,日夜揣磨,“张一帖”得以发扬光大。

  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共育有四子一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是“张一贴”家的家训家规,几个儿女从小都牢记于心,成为个人成长的行为规范,各自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佼佼者,其中:长子张其成是北京大学博士,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次子李梃遵父母之命,留在老家定潭村开设“世传张一帖诊所”;三子李标是中国科学院博士;幼子李梢现为清华大学教授;长女李艳是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李、张二老德艺双馨,名扬四海,五个子女,个个学有所成,有“兄弟三博导、两代七教授”之赞誉。201612月,安徽省歙县“张一帖”十四代传人、国医大师李济仁家庭被评选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国医大师李济仁被评为十大最美医生之一。在张家祠堂——济舜堂里的一副对联济仁读六经藏千画游天下术著岐黄称国手,舜华理一家育五子传世业心涵雨露是大医,正是张家第十四代传人的真实写照。

  三、和睦互助,大师辈出

  北京中医药大学农工党支部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历史民主党派基层党组织,在北中医21位中医学术大师中就有9位支部党员,现有党46名,其中中层干部5名,多是名老中医,或是从事中医药文化、中医基础理论及文献学研究的中医药专家,是一个“学科特色鲜明、学术层次高”的民主党派支部。2011年来在主委张其成教授的带领下,农工支部以纪念老一辈中医大家为主线,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弘扬了传统文化,树立了榜样,凝聚了人心,在组织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中显示了鲜明的特色。支部被评为2013年度农工北京市委先进集体、2014年度朝阳区先进集体,2015年农工中央先进支部,2016年度又被评为朝阳区先进集体,连年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与好评。

  早在北京中医学院筹建之初,中医大家农工党员秦伯未就参与到学院的建设工作,之后薪火相连,代代传承,任应秋、祝谌予、刘渡舟、赵绍琴、刘弼臣等医学大家,他们大多济世活人,仁心仁术,成为中医药领域中的翘楚,还积极参政议政,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建言献策,成为服务国家之栋梁,农工党支部一直以来传承的就是厚德中和,和谐互助的大家庭般的氛围,这就是支部的传统,儒医风范成为支部精神的体现。

  近年来,支部以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为特色,支部成为党员们的心灵家园,人人以家人相称相待,这要归功于张其成主委的引领和表率,他2011年捐资100万设立张其成国学基金,捐资助学,为普及国学心系社会,2013年以来捐助全国100所中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20期《光明日报》国学博士论坛、3期青少年国学夏令营,2017年还将捐赠50万元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设立“北中医张其成国医研究生奖学金”,资助在中医药文化或文献研究领域有建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每年的提案都受到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极大关注,为国家在中医药文化领域的发展建言献策。在张其成主委身上体现着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担当,以及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使命,可以说“张一贴”的家风家规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农工大家庭的每一位党员。

  一个有活力的基层组织,一定要有一个有执行力的领导班子:主委要是一位有人格魅力的专家学者,既要是专业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又要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班子里还要有一定数量热爱党派工作、有奉献精神、又善于组织管理的党务工作者。尤其是班子的人才结构和年龄结构要合理,做到优势互补,团结合作,发挥整体功能。

  从目前的农工党支部建设来看,张其成教授是支部主委,是中医药文化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的首席专家,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相关大课题,还是全国政协委员,身体力行地弘扬国学国医,是社会知名的国医国学的传播大家。支部建设围绕张其成主委的研究方向,在主委带领下,支部成为研究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研究领域及阵地,并不断吸纳优秀年轻党员,参与到文化研究及建设中。支委委员由几位“能做”、“愿做”、“会做”的热爱党派工作的党员组成,她们有的是学校的中层干部,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更有利于支部工作的开展。年轻的支委能做、愿做,默默付出,不计得失,在荣誉面前,相互谦让,让位与人。党员们在和谐精进的支部氛围中,体会关爱,体会文化,从喜欢付出,甘愿付出,到享受付出,这就是农工党支部的“家”文化,符合儒医风范,我想这也是农工支部和谐互助,大师辈出的原因。相信这种优良的传统会在农工党人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