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农工民主党新安医学文化传承调研参访

专题活动

农工民主党新安医学文化传承调研参访

古徽州与老北京民居建筑及文化异同

赵思佳 

  建筑,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伴随人类发展前行。如果将时间和空间划分为两个维度,那么从中华延绵五千年历史文明长河的时间维度上看,建筑作为体现文化的实物载体,对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从华夏幅员辽阔广袤无垠的地域上看,各地建筑由于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从而呈现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地方建筑文化。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古徽州与老北京的民居建筑,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体会建筑文化带来的魅力。

  1古徽州建筑历史文化概述 

  徽州原名新安,位于安徽南部,至宋徽宗年间,将新安正式更名为徽州,并一直沿用下来。而徽州“一府六县”格局一直维持到上世纪中叶,历经一千多年,形成稳固且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古徽州建筑不仅反映了当地的思想政治经济状况,也体现了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艺术成就。古徽州建筑走过千年历程,地域特征极为鲜明,是古徽州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地理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具体体现,也是在特定的时空和文化滋养下造就出的实物存在,具有实用性、环境性与象征性三大特点,并形成了徽派建筑的哲学理念: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人与自然最本质、最直接的联系空间。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1]。(图1

1 徽州一府六县

  2老北京民居建筑历史文化概述

  提起老北京民居建筑,就不能不说到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城的基本组成单位,与城市关系非常密切。现存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元代的“后英房”,位于安定门一带。元代建都北京以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这种大规模四合院民居的修建,形成了北京建都后最早的居住形态[2]。明清以后,北京城市规划和布局没有大的改变,四合院民居成为京城标准住宅,一直延续至近代。体现出古代北方人民的典型情感特征和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图2

2 元明清北京城遗址

  3古徽州与老北京民居建筑及建筑文化相通之处

  3.1木结构庭院建筑

  我国建筑作为世界古建筑六大体系之一,是世界原生型建筑文化类型的重要代表,其重要的特征就是木架构建筑体系[3]。而有宅必有庭或院可以说是我们的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所以不论是古徽州还是老北京的民居建筑,都是以木结构搭建起来,形成“墙倒屋不塌”的建筑特点和属性;同时都有庭院,且皆以空间院落为中心,使住宅建筑围绕四周布置,从而形成一种内向封闭式的院落。

  3.2儒家思想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及思想观念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巨大而深远,特别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道德伦理规范对家庭关系的要求极为严格,强调“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门第相当”的等级制度、“尊卑不同,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以及“内卫有别、男女有避”的封建伦理道德。古徽州建筑和老北京民居建筑都丝毫不差地体现出以上四点,同时在此基础上又各具特色,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特点。

  4古徽州与老北京民居建筑及建筑文化差异

  4.1以形而下讨论

  4.1.1建筑用地

  古徽州建筑与老北京民居建筑的建筑用地相比显得比较狭窄,局促。这是由于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地形较为平整。而徽州位于万山丛中,地少人口稠密。这个差异在分别参观完古徽州民居的代表村落宏村、西递和老北京四合院之后会有深刻体会。

  4.1.2建筑规划与布局

  古徽州建筑由于山多地少等地形、地貌的影响,同时人口稠密,所以在建筑规划和布局上更为多样和灵活,或依山傍水,或依林而建,注重风水之学。村落大多尽力符合“枕山、环水、面屏”这一按风水理论属于理想村落的环境并建造。而且古徽州的村落整体布局往往着意模仿一些有内涵的图案,反映村民的某种心理趋向,体现出强烈的心理追求和精神象征意义[4]。譬如黟县西递,明清时期为商贾聚集之地,整个村落模拟船的造型,村头七哲祠象征“眺台”,旁有大树象征桅杆,祈求亲人在外行商一帆风顺。而黟县宏村呈现牛形布局,村子不同部位对应牛身不同位置,整个村落犹如一头牛静卧在绿水青山中,与自然和谐统一。(图3、图4

3 黟县西递

4 黟县宏村

  具体到单个民居建筑,其平面多作内向方形布局,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室,左右对称,围绕扁长形的天井构成三合院基本单元。基本单元一进一进向纵深方向发展,还可形成二进堂、三进堂、四进堂甚至五进堂。

  老北京建筑由于属平原型构成,在整体布局上呈现出总体整齐、规矩、方正的格局。强调向阳和坐北朝南。由于格局方正,所以院落之间形成的胡同也是很规矩的直线,并且以东西走向为多。一些胡同名字自带方位词,如西大胡同、东花枝胡同、南板桥胡同、北半截胡同等。这种城市格局使得北京人具有很强的方位感,直到今日北京人为外地人指路,仍喜欢说向东、往西、朝北等。(图5

5 老北京城市规划图

  最简单的四合院为单进四合院:中间有一个院子,四周各有房屋围合,是标准的四合房。院子接近正方形,北面是三间正房,南面是三间南房,与正房相对,东西各有三间厢房,有时正房两端还带有两个很小的房子,称为“耳房”。若南面无房只有院墙,则为三合院,是四合院的删节版。比单进四合院发展更进一步的是两进四合院,两进四合院分设前院和后院,前院是对外的附属性院落,后院才是家庭生活的重心所在。此外还有更大规模的三进四合院、四进及以上四合院等。

  4.1.3建筑形式

  古徽州建筑的主要形式为天井四合院,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天井三合院,虽然也可以归属四合院,但与老北京四合院还有较大区别。不同之处在于皖南地区气候湿润,特殊地形相对封闭,所以在古代人们群居的模式主要为“干栏式”建筑。这种干栏式建筑除能够较好的适应当地地形外,还具有干燥、通风、安全性能高等优点。后来由于战乱,大批的中原贵族为了躲避战乱来至此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文化。两种文化的碰撞与结合造成了古徽州建筑既保留了原始的干栏式建筑格局也较好的结合了中原平房式结构,形成了现在的新型天井四合院[5]。(图6

  6 古徽州建筑天井四合院

  而老北京建筑则是由平房及合院式建筑直接发展而来,受其他外来文化影响较小,地理自然及社会环境也适宜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的建设与城市发展,所以一直到近代都保持稳定。(图7

7 老北京四合院模拟图

  4.1.4气候影响

  古徽州地属皖南地区,气候相对炎热湿润,民居建筑的墙体和屋顶可以做的较为轻巧、单薄。此外,建筑在伸缩与凹凸上有更大的自由度,整体的通透性比较好。

  老北京四合院由于地属北方,冬季气候寒冷,对日照相对南方建筑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为了抵御寒冷的气候,北方建筑要求有更为厚重的墙体和屋顶,这样从整体上显得更为厚重,不便伸缩凹凸,这也是北方建筑呈现出规整形体的原因之一。

  4.1.5造型与立面设计

  由于受到炎热湿润气候的影响,古徽州建筑一般强调通透的特性,那么对应在建筑立面上多为浅色,在建筑材料上相对北方建筑更多的使用涂料、木结构、仿木结构等。

  老北京四合院在造型和立面设计中更为朴实、厚重,这一方面受气候影响,另一方面也更加符合北方人民的气质。而在建筑材料上,多选择以砖、石为主的材料。

  4.1.6天井与庭院

  天井是古徽州建筑的一大特色,具有承接和排除屋面流水、采光、通风的作用。由于屋面檐口内朝天井,四周流水从檐口流入明坑,当地称之为“四水归堂”,由于水主财,当地徽商非常重视,要“聚财气”,“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这种建筑设计正是该种想法在建筑上的外化。此外,天井长宽比一般为5:1,狭长形天井的采光多为二次折射光,相比较自然光更为柔和,使人感觉静谧舒适。由于天井狭小,风沙尘埃干扰亦小,厅堂与天井之间很少设门,两者通常融为一体,人们坐在厅堂内就能够晨沐朝阳,夜观星斗。高大封闭的外墙隔离了自然,但天井又将自然引入,这正是古徽州的建筑风格的具体体现。(图8、图9

8 四水归堂1

9 四水归堂2

  老北京四合院的庭院与古徽州建筑的天井有较大差别,首先从面积上来说,四合院的庭院面积远远大于古徽州建筑的天井面积。由于庭院面积大,所以采光皆为自然光,这在寒冷的冬季非常必要,坐北朝南也是对采光需要的体现。大多数四合院并没有专门的花园,但通常都会在庭院中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有些院落可能会进一步开挖水池,叠置假山,使得居住环境更加宜人[6]。(图10

10 四合院庭院

  4.1.7建筑装饰

  古徽州的建筑装饰非常具有特色,其中木雕是最常见的建筑装饰,由于安徽盛产木材,便于就地取材,对房屋的建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木雕在古徽州建筑中大量使用,并形成具有题材广泛、雕刻手法细腻、表现力强等特点。此外,石雕、砖雕也是古徽州建筑装饰的特色之一,雕刻手法多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由于徽州地区雨水较多,砖石用来筑基脚可以防雨防潮。雕刻内容涉及亭台楼宇、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宗教风俗、历史典故、戏剧人物、寓意图案、题词书法等等应有尽有。(图11、图12、图13

11 徽州木雕

12 徽州石雕

13 徽州砖雕

  门楼也是古徽州建筑的一大特色,在徽州方言中,门楼称为“门阙”,阙在古代封建社会的贵族侯爵中是重要标志,门楼直接体现屋主人的显赫地位,也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因此古徽州人对于门楼的建造和装饰尤为重视,形成极具特色的建筑构成之一。(图14

14 徽州门楼

  楹联各地都有,但若以风格之多样、内容之广博、文采之飞扬排名,古徽州楹联当位于前列。比如“几百户人间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传家礼教敦三物,华果文章本六经”、“清以自修诚以自勉,敬而不怠满而不盈”、“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慈孝后先人伦乐地,诗书朝夕学问性天”等等等等。一方面楹联可以使居室变得更加雅致,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崇儒尚文的风气在古徽州非常盛行。(图15

15 徽州楹联

  老北京四合院也极为重雕饰,在木、砖、石三种材料的构件上经常刻有大量精美造型和图案,表现出极为精湛的艺术水准。除了木结构上的雕刻之外,有一些老北京有特色的石刻构件非常值得欣赏和研究,比如门墩、石狮子、上马石等等。(图16、图17、图18

16 老北京门墩

17 老北京石狮子

18 老北京上马石

  4.2以形而上讨论

  4.2.1儒教与儒家影响

  古徽州与老北京建筑虽然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该区别具体体现在古徽州受到儒教教化影响而老北京建筑受儒家文化影响。古徽州地区能够具体体现儒教教化的典型建筑为:祠堂和牌坊。虽然祠堂在江南村落中并不少见,但象古徽州地区拥有如此为数众多、规模宏伟、装饰精美的祠堂却不多见。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者先贤的场所,主要用于祭祀祖先,也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家族内部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商议。古徽州地区存在的大量祠堂说明当地人们有极强的宗族宗法观念,这已经不属于儒家思想文化影响范畴,而是上升到儒教更进一步的层面。(图19

19 徽州祠堂

  除了祠堂,牌坊也是儒教教化的另一体现。牌坊建筑属于纪念性建筑,也可作为标志性建筑出现。徽州首邑歙县唐宋以来曾建有400余座牌坊,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尚有100座左右。古徽州地区的牌坊多是表彰封建礼制的贞节牌坊和彰显功勋和政绩的功德牌坊。其中贞节牌坊、孝子牌坊为本家族中对封建正统礼教持虔诚态度的人而建。从建筑位置看,牌坊大多与祠堂相连建于村头,以其宏伟的规模和高耸的形象成为村落的标志,成为宗族的荣耀。空间影响区域十分巨大。它既是人们文化意识与道德观念的凝聚,也是某一家族地位的象征。(图20

20 徽州牌坊

  老北京民居建筑相比古徽州建筑缺少宗族群体性的建筑祠堂和牌坊,所以就谈不上儒教教化,但四合院的结构布局却受儒家思想影响巨大,譬如“门当户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等等。(图21

21 门当户对

  4.2.2建筑美学

  古徽州建筑外部轮廓比例和谐,青瓦白墙,给人以清新飘逸、淡雅明快的美感,着重采用马头墙的造型。马头墙也称防火墙,属于实用需要。由于在徽州地区大量使用,组合形象丰富,形成了独特风格,打破了一般墙面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美感。一处村落,成片的建筑群会形成一组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乐章,远远看去就像一幅幅色彩典雅含义隽永的水墨画,给人闲适宁静舒缓平和之感。同时南方灵动、轻巧的气质也完美的通过建筑表达出来。(图22

22 黟县宏村

  老北京民居建筑具有北方建筑的特点,敦实而厚重。由于处在皇城之下,建筑或多或少受到皇家威严与气派的影响,用北京老话说叫“自带范儿”,整体显得规矩、齐整。相比较古徽州建筑,大气和沉稳的气质更加突出。(图23

23 老北京四合院

  4.2.3风水学说

  不论是古徽州还是老北京民居建筑都十分讲究风水,这算是古人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而来的一种具体可操作的用于宫殿、村落、住宅、墓地选址和建造的原则和方法。虽然古徽州建筑和老北京民居都遵循风水学说,但体现在某些建筑布局和部位等方面仍有较大差异。比如:古徽州建筑大多大门朝北,这是因为当地从商人数多,按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所以为图吉利,皆做朝北居。老北京的四合院布局也是根据五行八卦来决定。“坎”为正北,主水,正房建在水位之中可以避免火灾;“巽”为东南,风之卦,出入顺利。而巽卦在五行中为木,当官属火,木能生火,因此大门都开在东南边。(图24

24 四合院宅门方位

 

参考文献:

[1]陈继腾.徽州文化与徽州建筑[J].工程与建设,2015,29(4):447-449

[2]王兆祥.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内涵与文化效应[J].住宅文化,2005(5):77-79

[3]贾黎威.北京四合院中国传统文化和造型艺术的载体[J].九江学院学报,2006(3):61-64

[4]陆林,焦华富.徽派建筑的文化含量[J].南京大学学报,1995(2):163-171

[5]杨浩,张瑛.徽派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较[J].戏剧之家,2016(2):225-226

[6]贾珺.北京四合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